新闻中心

向新:创新动力勃发奔涌——迎接全国两会特稿③

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空间应用有序展开、成果频现;国产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中国大飞机商业运营正式起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产,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领先全球……回顾2023年,科技创新浪潮勃发奔涌,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未来产业有序布局。

科技实力提升

广袤田野间,盐碱地变良田的梦想正化作现实。2023年3月24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家带来的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10家科研单位,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主效控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相关育种技术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谢旗研究员介绍:“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部申请了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全球10亿公顷盐碱地有20%采用该技术,每年有望为全球增产至少2.5亿吨粮食。”

深邃太空里,中国人正在求索天地间的奥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已有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2023年8月18日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已正式运行,并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

朗朗蓝天中,C919大飞机在翱翔。2023年5月28日,中国东航从中国商飞购买的C919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飞机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通过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五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

粼粼碧海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游弋。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2023年11月4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三颗明珠”集齐。这艘总吨位13.55万吨的庞然大物,犹如一座“海上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国构建本土邮轮生态体系、向产业链高端突破的标志。

累累硕果源自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累累硕果彰显创新实力的稳步提升。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发展动能增强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我国汽车产业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出口规模也在逐步扩大。2021年、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连续迈上200万辆、300万辆台阶。2023年更是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出口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当前,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电动载人汽车是“新三样”之一。曾经,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产品扛起了我国外贸出口大旗;时光流转,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新三样”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极。2023年“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9.9%,高于整体出口增速29.3个百分点。

“新三样”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绿色低碳产品。“新三样”的崛起,代表中国制造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开辟新赛道、焕发新生机。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经济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加快形成。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了火电。“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的贡献超过50%。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通用技术,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在自动驾驶、医疗、农业、天气预报等领域均有应用。

2023年,以美国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新一轮竞争热潮。中国科技企业迅速加入大模型竞争,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云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向公众开放。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我国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深入推进

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改革来点燃。2023年,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2023年3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一步。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

有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2023年是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年份。针对院士增选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论资排辈”等问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研究制定了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院士增选中落实中央相关改革要求,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有目光长远的前瞻谋划。2023年我国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印发并实施《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进一步防控科技研发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

有一以贯之的惠企助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2023年,我国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等政策,为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纾困解难,加快科技成果汇聚共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热辣滚烫”,产业创新生态欣欣向荣。展望未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任在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还要不断探索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记者 佘惠敏)

上一篇: 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逐步提升 下一篇: 中阿经贸联委会第八次会议召开
返回列表